【ESG】運動員成為「氣候難民」?
2024 巴黎奧運開幕前夕,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樸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與多位奧運選手共同發表了《Rings Of Fire:Heat Risks At The 2024 Paris Olympics》(烈焰奧運:2024 巴黎奧運高溫風險報告),引起不少國際媒體討論,清大運動事業及政策中心也將該報告摘要說明如下:
該研究報告指出,本屆奧運可能打破東京奧運時氣溫超過 34°C、溼度接近 70% 的高溫紀錄,成為史上最熱奧運,因為自 1924 年的巴黎奧運以來,法國首都年均溫上升 1.8°C,平均每年多出 23 天「炎熱天(hot day)」(25°C 以上)和 9 天「熾熱天(scorching day)」(30°C 以上),且在 2003 年,與今年奧運舉行之同一期間,一場破紀錄的熱浪導致法國超過 14000 人死亡。
報告也收錄許多運動員描述自己因極端高溫對於身體狀況之衝擊與擔憂:出戰東奧的網球好手 Daniil Medvedev 在賽事進行時多次請求醫療暫停,當裁判詢問是否能繼續比賽時毫不諱言道:「我可以完成比賽,但我可能會死。如果我死了,你要負責嗎?」
而另一位西班牙選手 Paula Badosa 則因高溫影響,不得已退出八強賽,並乘坐輪椅離開球場。日本競走選手鈴木雄介雖在 2019 世錦賽贏得冠軍,卻因當時炎熱的氣候引發腹瀉、脫水等不適,賽後更飽受過度訓練症候群之苦且恢復緩慢,最終放棄奧運參賽資格。
對運動員而言,在極端高溫下比賽,核心體溫難以降低,導致產生熱傷害及其他運動傷害的機率提高,輕微影響包括睡眠品質下降,精神狀態與表現不佳,但也可能造成曬傷、脫水、嘔吐、熱痙攣、熱衰竭等更嚴重的症狀,甚至中暑昏倒,危及生命。
為預防熱傷害,運動賽事以改變辦理時間、地點,或新增相關規定來因應,例如:2019 世錦賽馬拉松比賽時間調整至午夜,東京奧運馬拉松和競走比賽地改至緯度較高的北海道札幌舉行,網球比賽則規定當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達到 30.1 度時,將啟動「極端天氣應變政策」,允許比賽暫停休息 10 分鐘,如果氣溫持續上升至 32.2°C,裁判和醫務人員可決定是否停止比賽。
世界田徑總會(World Athletics)選擇為運動員、教練與路跑賽事辦理單位出版戰勝酷熱指南(Beat the Heat guide),同時增加後勤訓練,透過線上培訓課程讓賽事醫療人員和工作人員學習如何及早辨識、診斷和治療運動型中暑。
為了減輕極端高溫對運動賽事的衝擊,報告最後也列出五項建議供賽事辦理單位參考,希望能為決策者提供指引:
- 視天候調整賽程
- 排定賽程時必須考慮極端高溫,避免在一天中最熱的時段舉行戶外賽事,必要時更改原訂賽程。
- 確保運動員的安全
- 隨著極端氣溫愈來愈普遍,除了在訓練及比賽時限制選手在高溫下曝曬的時間,並安排飲水休息外,主辦單位應投入更多資源顧及所有參與者的健康狀況,包括粉絲、工作人員、志工等等。
- 鼓勵運動員發聲
- 不應將選手談論關於高溫風險、環境等問題視為軟弱或虛偽的表現,鼓勵運動員發表自身對氣候變遷的感受和經歷。
- 致力於合作
- 運動組織與選手若能攜手合作將有機會為氣候行動帶來重大改變,同時教育並號召其粉絲響應。
- 重新評估化石燃料業者的贊助
- 燃燒化石能源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運動界有必要重新審視與化石燃料企業的合作關係,獲其贊助雖能取得資金,但也必須評估長期成本。
這份報告不只是倡導各方遵循上述原則,以緩解熾熱天氣對選手及賽事的危害,更呼籲運動界認真看待全球暖化的嚴重性,思考永續發展策略,藉由運動推動氣候行動,期望運動員、賽會相關工作人員,甚至是觀眾都能正視此議題,共同做出改變,翻轉這場關乎運動界生態存亡安危的重要戰役。
本文由國立清華大學運動事業及政策中心提供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pbs.org/newshour/show/how-climate-change-is-changing-the-world-of-sports
https://esg.gvm.com.tw/article/61364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05183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4757273
*ESG 話題,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