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知識】每個學生都能參加的體育課-適應體育

發表於 2023/02/03 4,097 次點閱 1 人收藏 1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從運動平權出發

聯合國自 1965 年公布第一份人權公約至今,陸續以種族、婦女、兒童、身心障礙者、移徙工人等為主軸,制定了九大核心人權公約,隨著普羅大眾的人權意識逐漸提高以及多方機構的積極推動下,立法院終於在 2009 年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並透過此一立法承認數個核心人權公約所保障的規範具有國內法律效力,其中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 with Disabilities,縮寫為 CRPD)便是其中之一,保障身心障礙者之平等、參與、自主等基本權利,並於 2013 年通過施行法


立法院終於在 2009 年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
(圖片來源: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


CRPD 其理念除了平等參與之外,更含有「完整融入」的願景,第 30 條提及的「鼓勵與推廣身心障礙者盡可能充分地參加各種等級之主流體育活動」,而 2022 年高雄馬拉松、臺北馬拉松首度納入輪椅組參賽,便是此融合精神的體現。在校園方面,我們期待環境具備彈性可以為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調整、提供資源與支持,那麼融合式體育課程、運動社團及賽會的舉辦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特殊生也能在同一環境下,享有平等的參與及更多元的選擇 ── 這正是適應體育推動的目標。


可彈性調整、提供所需支持的適應體育課,讓所有學生享有平等的機會和參與。
(攝影:吳德祥)


適應體育與我們的距離

身心障礙與適應體育乍聽似乎離我們相當遙遠,不過其實身心障礙者只有約 13% 為先天所致,近 9 成則為後天因素造成,意即我們都有可能是身心障礙的候選人;而在逐漸衰老的過程中,人人都有可能面臨到高齡所帶來的特殊運動需求,如此看來,身心障礙與我們的距離已然縮短不少。

此外,透過聯合國「WeThe15」 全球人權運動,也可以發現特殊需求族群佔了全球總人口 15%、將近 12 億人口數,是「重要的少數」,若再將他們的家人、照顧者及朋友等重要他人也納入考量,其影響力與重要性更是不容小覷。


其實身心障礙者只有約 13% 為先天所致,近 9 成比例為後天因素造成。
(圖片來源:
新北市輪椅夢公園 FB


適應體育除了對身心障礙者更加友善之外,「因應個別需求進行合理調整」的核心理念,同樣能幫助在運動上不擅長、需要較多學習時間和引導的學生,有著更多的支持和細微的調整,一般生和特殊生都能因此受益,由此可見適應體育其實是「適合所有人」的。同時,隨著目前在普通班融合學習的特殊生已將近 9 成,特殊生不再只是特教組的學生,了解他們的特質與需求、如何一起進行融合式課程,也成為普通班師生們需要共同瞭解的議題。


適應體育離我們不遙遠。
(圖片來源:石庭亦老師 )


撕下標籤,看見真實

本次教育部體育署適應體育發展中心針對適應體育議題所設計的問卷中,有這樣一道是非題:「和一般人相比,身心障礙者在運動表現上是比較弱勢的」,統計逾 300 則網友填答結果,僅有 4 成認為此題敘述有誤。這也顯示多數人可能直覺將身心障礙者與「缺損、弱勢、總是需要幫助」等形象劃上等號,而忽略他們本身也具備優勢。如果你曾欣賞過聽障選手莊詠智協助姜義村教授完成人生第一場 226 IRONMAN 鐵人賽的經歷;或是從小到大相當熱愛運動、在跆拳道上大放異彩的盧琮鈞,就能感受到只要提供合適的環境、資源和學習機會,原先看似充滿阻礙的狀態,便會轉換成超凡的驚人能力。


聽障選手莊詠智帶著姜義村教授完成人生第一場 226 IRONMAN 鐵人賽。
(圖片來源:
姜義村 YouTube


有別於過去習慣以「障礙類別」作為教學上主要的依據,在更珍視獨立個體多樣性的現在,每位身心障礙者都和你我一樣有著不同的特質和需求,即使是同一障礙類別的學生,在學習上仍會有個別差異。值得一提的是,身心障礙學生也可能在不同科目上成為學習優異、需要老師提供更多學習資源和挑戰的人。當逐漸累積能量後,身心障礙者亦能成為幫助他人的角色,引導其他人及更多的身心障礙者投入運動,同時也為自己身邊的人帶來不同的體驗,傳達出「We Can Help」的概念,翻轉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的限制與刻板印象。


身心障礙者可能成為在不同科目上表現優異的人
圖片來源:懷恩媽媽


愛上體育,不只有一種方式

運動不僅能使身體健康,也能提升自信心、自我認同,同時還能在群體生活中學習如何建立人際關係,讓身心靈更加的健全。

在 108 年新課綱中的「素養導向」,體育課程不只著重技能的學習,在「身體素養」的概念中,還包含「認知」、「情意」和「行為」,希望培養學生能愛上運動,進而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並建立終身運動的習慣。以此作為適應體育的根基,運動項目可能因學生的肢體因素受到比較大的限制,但仍可以讓學生透過不同的方式一起參與,例如讓學生擔任裁判、學習運動規則和相關知識或者為班級規劃一場球賽,並引導同學一起進行,老師也可以教導學生如何欣賞球賽、認識運動產業或該項運動的發展背景和地域特色等。若能同時在過往比較容易被忽略的認知層面,加深學生對體育的理解和喜愛,便可能更長久地促進學生投入運動。


適應體育希望建立學生對運動的喜愛和認同感,進而促進終身運動習慣的養成。
(攝影:許雅茹)


適應體育路上,每個角色都不可或缺

在更加認識適應體育與我們的密切關連後,我們究竟可以以什麼樣的角色參與其中、共同營造友善運動氛圍呢?家庭很多時候扮演身心障礙者第一個接觸運動場域的角色,當家庭具備對運動重要性的意識,認同身心障礙者投入運動,其運動參與的機會便大大拓展;同時,藉由對於家人特殊需求的了解,很多時候家庭能夠扮演協助溝通或提供資源的角色,彼此互相帶來支持與多元刺激。


對於孩子投身運動,家庭的陪伴與角色相當重要。
(圖片來源:曲智鑛 老師)


而在校園和教師角色方面,學齡階段的體育經驗往往是奠定學生能否持續投入運動的重要關鍵,影響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和認同,在本次問卷中,也有高達 97% 以上的填答認為特教及體育老師共同合作,是最理想的適應體育課程進行方式,經由體育和特教老師事前共同備課、課堂中共同進行教學,一方面可以兼顧學生間個別能力差異,對於學生的需求和調整方式建立共識,另一方面也能發揮體育教學的專業,並輔以跨專業合作,邀請不同專業人員加入討論,也能讓體育課更安全,真正符合學生所需的學習目標。


透過各界的努力,適應體育不斷優化課程與教學品質,讓學生有更好的運動環境和機會。 
(圖片來源:伍瑞瑜 主任)


在課後及畢業後,如何找到有意願及能量接受特殊生參與的場館或課程也是一大議題,只有向外擴展到社區和社會,提升適應體育的可及性和普及性,運動平權的概念才能真正的實踐。


責任編輯:Hannah

圖片來源: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吳德祥 、新北市輪椅夢公園 FB、石庭亦 、姜義村懷恩媽媽、許雅茹、曲智鑛、伍瑞瑜


*更多專訪文章,盡在跑步筆記

適應體育發展中心致力於校園適應體育的推廣,透過建置適應體育教材和影片等教學資源,並舉辦研習、競賽等相關活動,提升特殊需求學生的校園體育參與。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