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高懸 29 年馬拉松紀錄-許績勝老師:談臺灣長跑環境的困難與紀錄的突破

發表於 2024/06/19 23,928 次點閱 4 人收藏 5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馬拉松,是一項考驗耐力與毅力的運動,而在臺灣,許績勝教練作為「臺灣馬拉松紀錄保持者」及多年來的教練經歷,讓他成為了眾人景仰的馬拉松象徵。恰好在記者會遇見了許績勝教練,希望透過簡單的採訪了解他對於臺灣馬拉松現況的見解與臺灣跑步環境的看法。

 教練曾提到希望早日看到自己保持的臺灣紀錄被打破。
您認為目前選手無法突破紀錄的
主要原因是什麼?

:「選手本身絕對是關鍵,其次是他們是否全身心的投入是主要的因素。」

:「馬拉松看似是個人賽事,但實質上它是需要團隊的共同努力,不僅要選手全力以赴,還需要教練、經費、完整的訓練體系,這之中也包括訓練後比賽的機會與規劃,這些要素缺一不可。」

:「馬拉松是一項長期運動,需要透過時間不斷積累,並非練習一年半載就能取得好成績。就像,Kipchoge 也是在 39 歲才到達現在的成績,選手必須具備成熟的身體與心智,才能承受大量高強度的訓練,而馬拉松還需要有長時間的耐力及穩重心態,才得以在比賽中保持穩定的表現。另外豐富的經驗與知識,都能夠幫助選手在比賽中發現錯誤,迅速修正。」

擁有成熟的心智與身體後,再透過練習與比賽經驗的積累,才能夠創造出更好的成績。圖|Runner's World


 除了選手要執著於訓練外,環境是否也是關鍵因素?
老師對於臺灣長跑環境有什麼看法?

:「過去,我們常常會聽到臺灣氣候炎熱,不利於長跑,但我們可以進行移地訓練,例如,我在日本訓練的十年當中,我們遇到夏天時就會轉往北海道進行訓練;而這正是日本有著完善的訓練體系及規劃。」

:「但臺灣目前仍缺乏這類資源,特別是在長跑項目上,所以也導致選手們在學生時期就會面臨經濟、未來的壓力,導致畢業後選擇放棄專業的訓練,成績自然就無法再突破。即便畢業後他們有心繼續訓練和比賽,但也必須考量到生計的問題,無法全心投入。

圖|@suguru_osako  IG

:「現在部分選手會從路跑比賽中獲取獎金,但頻繁的參賽會影響訓練,導致成績無法提高,因此整體環境、資源上的支持,訓練體系都息息相關,臺灣在這方面仍須努力。」


老師任教臺灣體大多年,其中帶出了許多優秀學生,
一定也曾看過那些有潛力但因現實考量而放棄夢想的學生,您會如何建議及鼓勵這些小朋友?

:「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當然是生活的問題,比如之前,我覺得周庭印選手很有機會挑戰我的紀錄,但也是因為畢業後工作問題,很多選手都有類似的際遇,可能有些人會選擇繼續唸研究所,但仍舊會面臨學業與訓練,以及出社會後生計的考驗。」

:「不管最後是選擇繼續升學或出社會,都必須要有穩定的收入,選手才能夠繼續從事長跑運動。前些日子,一位警大的學生來找我,他想要把成績再往前推進,我當時看到他的一些身體數據,我發覺他是一個相當優秀的長跑選手,但由於他是警察學校畢業,出社會後將擔任警察,那面臨現實與理想的選擇,會是一個難題。假如,能夠有企業願意支持,讓選手們能夠在有限的年齡裡專注於運動,將成績創出來,後續也有穩定的工作支持,相信選手們會更能全心投入訓練當中。

老師認為周庭印相當有機會來挑戰他的馬拉松國家紀錄。圖|運動筆記 Chun 攝影

:「我認為這些問題來自於環境的幾個因素,第一是家庭,即使小朋友有很好的能力,還是有大部分家長認為運動不能夠當飯吃,讓小孩好好念書,不讓他們從事運動相關,這樣一來,他們便沒有發芽的機會。再者是企業的支持、國家的政策、教練及選手。」

:「教練要持續吸收新知,因為訓練日新月異,要更重視專業知識,才能夠擬定和執行更理想的訓練課表。企業的支持與媒體的報導,才會讓更多人關心,國家的政策比如教育經費、專任教練的培育,都對於訓練競技選手非常重要。」

許績勝教練(右)在場邊指導,左為臺灣首位國際A級賽道丈量員-趙子文老師。圖|運動筆記 Ian 攝影

:「我們的選手在大學畢業後,不知道何去何從,許多人在大學四年級時懷疑自己是否還能繼續走下去,假設這些後顧之憂都解決了,選手們能夠全身心投入,那屆時絕對會有一番成就。


近期全中運捨棄一萬公尺比賽改為三千公尺,
老師對於這項改革有什麼樣的看法?

:「這是一個好的保護選手政策,不知道你是否聽過以前的蘇子寧選手,在她還是小孩子時就接觸馬拉松,她的父親很固執,我們說固執是好,但要擇善固執,我們跟他說這樣不好,從長遠來看,她會沒有未來,很可能會造成運動傷害,因為身體的承受度不夠,要承受大量的訓練、強度,很可能賠上未來。但是她父親聽不進去,覺得我們在阻擋他小孩拿冠軍或破紀錄,相當可惜。」

:「高中沒有一萬公尺的比賽也是一件好事,假設想要在一萬公尺有所突破與成績,練習量可能動輒要達到 15 至 16 公里,更甚者會來到 20 公里。那對於高中生來說,跑到 16 至 20 公里,對於高中生的身體成熟度來說,要承受如此大的運動量,無疑是揠苗助長。我們常看到許多高中成績不錯的人,到大學後反而成績不突出,這就是過度開發的結果。」

今年末代全中運一萬公尺比賽。圖|運動筆記 Eulla 攝影:「作為田徑協會理事,接軌國際,將一萬公尺取消,最長距離就是是五千公尺,主要是保護選手,第一個是不揠苗助長,第二個就是讓他們能夠自己選擇未來的路。我認為在國中、高中時期應該著重在於基礎養成,當中包括跑姿的正確技術,還有基本概念與專業知識。」

:「從日本回來後,我發覺不能夠把選手當作機器,就是一直操、一直練,而是要把他們朔造為智慧型選手,要知道這個練習的用意,受傷、疲勞時該怎麼做處理,這些都是教練在指導選手時應該教導他們的,而不是在旁邊拿著碼錶壓著選手跑到他們該達到的秒數。」

今年全中運男子一萬公尺。圖|運動筆記 Chun 攝影

:「選手要懂他們為何而練,輔導他們繼續在這條路上維持熱誠,保持求知慾,這樣才能夠往上進步,剛剛我也在後面跟一位跑者分享,他說他跑步時膝蓋不舒服,是不是跑步會傷膝蓋?我說:『很多人都講跑步傷膝蓋,但實際醫學研究就不是如此,有時候是我們跑的時候,想用意志力控制身體達到想要的距離、速度、時間,而導致超過身體負荷,進而受傷。』」

結語

透過許績勝老師的分享,不僅讓我們了解目前長跑選手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就像嘉哲在雜誌裡談到的,「就像網路常有人說日本選手可以跑那麼快,臺灣選手為什麼不行,你在那邊敲鍵盤酸半天,也沒有用呀,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選手的築夢路上,需要多方支持,想要臺灣運動突破瓶頸,不僅是選手們的投入,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讓我們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手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屬於他們的輝煌紀錄。






責任編輯:Ian


*人物專訪,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